7月21日,笔者从从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从江县加榜乡人民政府武装部干事潘晓席被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评为2020年度“黔东南州最美退役军人”,并在从江县各级各部门进行学习宣传,营造了尊崇军人、关心退役军人浓厚氛围。
潘晓席,中共党员,1977年8月出生于贵州从江。1997年12月至2010年4月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某部队,2010年8月安置到从江县加榜乡人民政府,现为从江县加榜乡人民政府武装部干事和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员。因征兵工作表现突出,2016至2018年先后三次被县政府评为“征兵工作”先进个人。
听党话、服从安排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听从党的指挥,服从组织安排是军人的纪律要求、优良品质和必须具备的起码道德素养。潘晓席转业时自己虽然在县城已联系得到接收单位,但由于当时乡镇严重缺人,鉴于工作岗位实际,组织上考虑他是转业军人、党员,并决定安排到从江西部乡镇工作。
当组织找他谈话,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党号召去哪儿就去哪儿。虽然我已联系单位,但是只要组织安排,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我是一名党员、一名军人,绝对服从安排。同时,也请组织放心,无论在哪里,我一定会热爱本职工作、勤学苦干踏实干,绝对不会给军人丢脸,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
既来之则安之。从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而加榜乡是从江县西部边远、相对贫穷落后的乡镇,很多同志都不愿去那里工作。潘晓席2010年8月被安置到从江县西部最边缘的加榜乡人民政府后,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既然在部队能把工作干好,回到地方也没有理由成为落后者。就这样,他一干就十年,直到至今仍在边远山区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从没有叫苦叫累和任何怨言。
不服输、勤奋学习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不仅身份转变,而且角色也转变,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刚到加榜报到,乡政府领导就根据他当过兵的经历,安排了他任武装干事。虽然他当过兵,但武装工作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经验可言,仍然是一个“新兵”。面对全新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流程,潘晓席深知新的岗位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得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加倍努力虚心学习才能适应和胜任岗位职责。于是他就找出《国防法》、《兵役法》等征兵方面的书籍仔细研究,把各级的文件精神吃透,还积极向老同志请教学习,熟知征兵程序和政策原则。
俗话说:“打铁必须自身硬”。为不断提升自己尽快适应岗位和提高业务能力,平时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会努力克服工学矛盾,用自己的坚持和执着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立足自身实际,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并注重从工作和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总结经验和理清思路,努力通过取长补短,不断筑牢“四个意识”,恪守“两个维护”,在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同时,也增强自身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边远乡镇,夜深人静。此时乡政府的干部职工和驻地的居民早已进入梦乡,连狗叫声都听不到了,但他房间的电灯还依然亮着,几乎每天都是学习到凌晨一点钟……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从刚开始傻头傻脑的大兵哥变成了乡政府个个竖大拇指佩服的工作骨干和业务能手。无论是武装工作、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还是扶贫工作和其他岗位工作,他都得心应手,做得既快又好,总是排在前列,他都能自觉地为领导和组织分忧,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好评。
勇担当、履职尽责
“不会的就学,不懂的就问”是他工作前行的动力,也是这位退役军人应有的工作作风。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在战“疫”和战“贫”两个战场冲锋陷阵,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定心丸”。
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他被安排到加榜乡摆别村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作为驻村干部他深知,只有深入了解自己所驻村的实际情况,多和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真切了解群众的最新需求,才能做好帮扶工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发展、群众的思想工作等等,这些都需要驻村干部去思考和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从驻村的第一天起,他把扶贫相关政策业务知识和熟悉村情、民情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他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路、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晚上深入农户走访群众,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详细了解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深夜学习中央、省、州、县各项扶贫方针政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文件精神,向“老同志”虚心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不断总结经验和理清思路,不断提升自己尽快适应岗位。
摆别村有5个小组133户,虽然人口和住户不多,但由于居住分散,进户道路狭小、陡峭,加上群众的思想和地方的一些风俗,帮扶工作难度还是很大。为了吃透村情,理清帮扶思路,他扑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白天他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夜晚他打着电筒进入农户访贫问苦,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一晚走访3户下来已经到了深夜。他不因农村道路难走、村寨的狗多、雨天不便以及群众的思想不通放弃走访调查,仅用短短的两个月就走遍了各家各户。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了群众的需求与盼望,这些都是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在村党支部会议、村民大会上,他认真听取村党支部、村民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与村两委根据村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分晰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大胆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了脱贫方案和计划。
他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用双脚丈量着农村的土地,准确掌握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精神。在他的拼命工作影响下,经村两委和全村群众共同努力,目前全村剩余84户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战“疫”工作:他闻令即动,以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抗击疫情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谱写着属于自己的战“疫”故事。
两地分居的潘晓席本想利用春节假期好好陪同爱人和儿子,春节放假就回四川和家人团聚了。就在大年三十,正当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欢度节日的时候,加榜乡政府来电通知,目前全国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国家已启动一级应急响应,要求所有干部职工取消休假,必须返岗参加抗疫。电话这头,只听潘晓席回答:是!是!保证按时到岗。“若有战,召必回!”这是一名军人退役时的铮铮誓言,潘晓席必须兑现到位。妻子知道他的性格和为人,百般无奈和依依不舍,连夜购买车票,送夫返岗。
“我们分工,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必须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村长负责在QQ群、微信群转发省、州、县、乡的各项决策部署;支书负责安排专人每日早、中、晚定时播报权威疫情防控知识和重要信息,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负责入户排查和执勤卡点一线工作。大家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醒村民不聚会、少串门、勤洗手、戴口罩,延办婚事、简办丧事,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浓厚氛围。”这就是从江县加榜乡武装干事、摆别村驻村干部潘晓席大年初二返岗到村后召集村干会议所作的工作安排。从此,摆别村拉响了防控疫情警报。
在村里,他悬挂宣传标语、消毒垃圾桶和村居、做好外来人员申报登记等工作;在入户排查中,他走村串寨,挨家挨户逐一排查登记,为村民发放疫情防控宣传单、测量体温、指导群众正确佩戴口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执勤卡点,他严格把关不惧寒冷,每天亲自对本地车辆进行消毒,对外地车辆进行劝返,提醒过往村民佩戴口罩,询问外出路径,检测体温,尽心尽责。自疫情防控以来,潘晓席从未停歇过,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他总是把最苦最累的工作留给自己,率先垂范,主动扛起责任。村民们称赞他为摆别村主要道路进出口的守门员、疫情防控信息宣传员、外来车辆查询员、外来人员登记员……截至目前,加榜乡摆别村确保没有新冠肺炎疑似及确诊病例输入现象发生。
乡镇武装工作:他采取墙报、板报、标语、发放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公民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调动适龄青年自觉应征的积极性。根据应征情况,他不辞辛苦,三番五次深入村寨走访适龄青年家庭,准确记录适龄青年的视力、体重、文化程度、就读学校、联系方式、是否有纹身等情况,达到了“符合年龄的人数清、文化程度清、青年的思想状况清、身体素质清、家庭成员清、社会关系清”的标准。同时,加强联系沟通,及时上报相关材料、情况,正确处理与党委政府的关系,确保人员支持和经费保障,保障征兵工作顺利进行。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公平、公正,不谋私利,本着对部队、对上级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严格执行征兵命令和各种政策、条件来筛选兵源,高标准完成每年的新兵征集任务。截止至今,全乡的征兵风气很好,家长很满意,不管能不能当成兵,现在很多参加体检的人的家长都跟他成了好朋友。
退役军人服务工作:本身是退役军人的他对全乡的退役军人和军属更加有感情,对待老兵和军属他始终笑脸相迎,带着责任和感情热情文明接待。经常进村入户走访,向老兵们宣传讲解相关优抚政策,了解他们思想上、生活上的困惑和困难,收集全乡退役军人和军属的相关信息数据,对全乡现役军人16人、退役军人72人做到了底数清、信息准、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开展义务劳动,与他们“打成一片”、“聊成一锅”等等。以实际行动增强了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和幸福感,工作得到了老兵的理解、支持和肯定。
“小潘同志的工作服务做得很好,经常来走访关心我。我家里困难,他帮助我写申请到县里面,得到县里的支持。县里面开展优抚对象疗养,他还开车送我们去,疗养结束了又开车去接我们回来,他的服务比我们的子女还要好!”加榜乡小平村二组79岁的参战退役老兵吴秀良说道。
敢作为、永葆本色
潘晓席在部队服役时,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优秀士兵7次。军旅生涯赋予了他融入骨髓的锐气与坚韧,脱下戎装,依然本色不改,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坚毅刚强,自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展现出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特有的风采。
2013年在加榜乡加车村至从开村路段发生一起车祸,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一辆执行公务汽车翻下100多米深沟,车上4名工作人员全部遇难。当地群众出于迷信思想,不敢参与肩抬遇难者尸体。潘晓席恰巧路过,听到这一情况后,他自告奋勇,带头组织在场人员,把遇难者的尸体一个一个的从100多米深沟抬到公路上,遇难者的血染上了他的手和衣服都没有退缩,坚持自始至终积极参加抢险全过程,发扬了“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给当地群众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使救灾任务得到迅速处置和顺利完成,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政府对他们妥善处理事故表示衷心感谢。
奉献是军人的底色。潘晓席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敢于担当,生活中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上班他总是第一个到岗,办公场所卫生都是他主动打扫,搬运物品主动相助。每当看到周围的人处于困境总是伸手相助,他不知道多少次帮推熄火的车辆、不知道多少次帮助老人砍柴挑水、不知道多少次号召战友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
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他着力用细小日常的平凡故事彰显了退役不退色、勇挑重担的军人品质,发扬了军人能吃苦、能战斗、能忍耐、能奉献的优良作风,用勤劳和汗水为退役军人增光,为军旗添彩,以实际行动继续书写一个新时期基层工作人员的新形象。
“潘晓席既是驻村干部、更是抗疫战场上的爱心使者。为了安抚从重点区域返乡人员情绪,潘晓席带头入户看望返乡人员,耐心说服他们在家自我隔离,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战胜疫情,并免费定时向他们提供口罩、消毒酒精、温度计等防控用品。面对疫情,他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不仅是一名党员干部,更是一名战士,也是我们指挥所和村两委的学习榜样。”这是加榜乡摆别村支部书记梁小拼对潘晓席的评价。